COSCUP 中由 #陳瑞霖 分享 #OpenStreetMap 與 #Wikidata 聯合聚會
用這一篇稍稍分享一下最近對於 #社群經營 的一些小心得
在開源社群裡面我的前輩太多了
最近也有不少新的社群參與者投入社群中
也再度激發了一些大家對於社群的討論
所以這邊留下一些些紀錄
自從 2019 年發起 Wikidata 社群以來
毫不諱言的 Wikidata 社群就以我與幾位社群共同發起人為首在活動與發展
這是一件不算很好的事情
在這五六年來核心夥伴的用心經營
讓社群逐年有了能見度
但也顯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沒有新血加入社群
更準確的說:社群的核心成員沒有新人加入
這當然有許多原因
而我的見解是這樣子的
隨著社群逐漸發展
社群開始舉辦越來越多的活動
即便這些活動帶著社群逐漸成長
也正因如此有更加繁重的行政工作要處理
在過去自己社群參與的經驗中
這些事情都是一步一步摸索來的
(下續)
正因為自己動機明確
所以也覺得這些付出跟學習相當值得
不過在我的想像中:好像對於新的參與者來說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學習跟摸索舉辦活動或是其他核心工作的工作流程
因為在他們參加的時候社群可能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
這些事情的難度也是隨之攀升
那天跟另外一位社群發起者聊到
他認為:臺灣(部分) #開源社群 已經變成為了辦Conf(年會或是大型論壇/活動)而存在
我回頭思考這些事情結合前面所說
就形成了一種奇特現象:
「我們可能發現 #社群 一直都沒有招募到新血
然後就透過舉辦活動來嘗試招募
但是活動越辦越大
活動的難度與成本也越來越高
某種程度也導致新成員的參與會越來越淺」
而如果新成員的參與都沒有辦法到達一定的深度
有時候也會促使他們離開
社群夥伴在社群夥伴的工作參與深度能多深又是另外一個議題
事實上許多臺灣現有社群年會的活動品質
也都遠遠超越某些全由公關公司舉辦出來的活動
而這些社群年會的工作人員多數都是無給職的
(下續)
@Allenwang 現在覺得比較無力的是新的參與者都偏好可以有明確回報的課程式活動,而不是互相交流
@idoleat 嗯.... 我對這件事情有兩個觀點
一個是這個可能真的是背景、大環境或是說參與者的動機不同
畢竟真的發自本心無償付出的人還是少數
現在這群新參與者一定需要某些「激勵」才能使動機具足
而另外一個我的看法則是:可能他們也不太知道要交流什麼
有的時候因為全部都不懂所以無從問起
有的時候可能是資深參與者(相對)不夠友善或是不擅長指導
所以最後有這樣的「現象」產生
但最後許多開源社群已經發展悠久
也生出了獨特的文化
以g0v來看我們期待分享文化給新參與者
但新參與者怎麼理解我們的分享
我覺得那個往往是另外一件事
然後這個就又會影響到上面的議題:可能會讓他們覺得需要一個檢核點或是功課才知道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