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可能會妨礙人們由「深度無聊」獲得創造性收穫
巴斯大學管理學院和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針對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的研究中觀察到,社交媒體雖然可以排解表層無聊,但其分散注意力的形式會耗掉時間和精力,反而可能讓人們無法進入深度無聊的狀態,實際上正在阻礙人們去找到更有意義的事情。
「表層無聊(Superficial boredom)」是最常見的無聊狀態,經常出現於具連結性的時間空檔,是人們感覺心煩意亂而想分散注意力加快進程的狀態,例如等車或排隊時的無聊時光。
「深度無聊(Profound boredom)」來自不受干擾的長時間獨處,人們在這種狀態下感到停滯不前及空虛,並開始自我懷疑和思考存在的意義。根據海德格的理論,深度無聊使人們有機會專心思考,藉此重新看待世界,進而激發更具創造性的思維和行動。就如班雅明所言:「無聊是孵化經驗之蛋的夢想之鳥(boredom is the dream bird that hatches the egg of experience)」。
https://phys.org/news/2022-12-social-media-users-reaping-creative.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ELA1qBAKA
沒時間去看火影忍者二十週年特展有點可惜
關於鐵皮屋,以前寫過一些有點有爭議性的看法,可以斟酌看看XD (2/2)
那從該藥學系教授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會認為是丟臉、醜陋的呢?以下個人猜測,首先,那些建築可能就是她以前生活的環境,早期的生活水準普遍不佳,所以那樣的建築、環境,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小時候刻苦生活的縮影。在她心中的意象就是醜陋、不願回首的。不難看出有些中年人的理想生活就是買名車、住豪宅,餐餐大魚大肉,可以看作是一種極力想擺脫過去貧困生活的心理。過年過節回家時長輩最喜歡問的問題「結婚生小孩了沒?在哪邊工作?有房子車子嗎?」就是他們年代中所定義的成或與幸福。所以潛意識中她們是極力抗拒對我們年輕人所謂的舊時代經典文化。其次,也有可能以上都是我不切實際的幻想,她所厭惡的理由可能只是因為那些環境她看多看膩了,想要全部進化成現代美學而已。
補充:關於蘭花屋解決屋頂日曬與散熱問題的一個阻礙是,鐵皮屋這種違建有分已存違建及新違建,已存違建幾乎是不可能去改動,人們就生活在那,拆掉了他們就沒地方去了
關於鐵皮屋,以前寫過一些有點有爭議性的看法,可以斟酌看看XD (1/2)
2021/8/26:
早上聽 TDIS 的成果介紹,一位藥學系的教授在發問時段表示他很高興能看到有人在著手改善台灣醜陋的鐵皮屋,每次他與外賓坐飛機降落時,四散鐵皮屋的地表景觀都讓她感到羞恥,陳舊的建築也讓她感到丟臉。但是對現在我們比較年輕一代的人而言,那些鐵皮屋和建築反而慢慢變成一種藝術。對我而言,那些是台灣早期文化的象徵,那是人民生活的痕跡,是那些房屋告訴我們以前的人是怎麼生活,那是台灣的味道。其實就連西方人也開始對亞洲的老建築、巷弄的文化感興趣,每次香港的九龍社區被分享在社群媒體上的時候就一定會登上當日熱門。當一段文化邁入三十、四十的歲數之後,就會慢慢成為經典。當我從歐洲撒野了兩個星期回來之後,那種台灣味的感受特別濃厚,是看到那些建築,走進那些環境,讓我可以身吸一口氣,阿...這就是我的家鄉。(我很排斥某些現代重建建築的設計的原因是他們完全抹去了當地原本的味道,不管他們強調再多的人與環境互動上的改善,資源與空間利用上的改善,沒有了當地的味道,那跟一顆隕石砸下來重建大概是差不多的意思,那些建築師就是隕石)
對我來說很具代表性的大多是上個世紀的產物,例如街上一整排的三層五層透天厝與和騎樓的樣貌和混雜型態,還有各式磁磚鋪面、裸混凝土等。街道上林立的各式招牌,不管是高掛的還是放地上的也很喜歡,像小站的封面圖就很棒![1] 木框窗戶搭配各式毛玻璃、阿嬤家的花磚裝潢[2][3]、電線杆和上面的傳單、報紙或實體廣告板.....
可以聞到濃濃的生活的味道的東西應該就足以表現台灣文化吧我猜,至少對我而言是。不過把最上面的問題改成中式好像會比較容易聯想 ( 嗎?
[1]: https://objects.g0v.social/site_uploads/files/000/000/001/original/g0vsocial-banner-s.png
[2]: https://www.1920t.com/
[3]: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tiles/
* Arturia: 好吧我覺得我想不到他們開源有什麼好處,畢竟在演算法、硬體設計、物理電路模擬等發展十分健全持續居於領先地位,但是看你之前抄襲了開源的模組 mutable instruments 應該多少有感受到技術流通的威力了吧?
* 各家模組合成器廠(特別是小廠): 市場相對不大生存大不易,大家開放合作一下總比互相競爭然後死亡來得好,看看 2022 倒了幾家....包括材料供應鍊的問題大家團結一起談搞不好不會這麼慘.....
在 Audio software/hardware 的世界開源不是主流,我想是因為開不開源對廠商根本沒差,他們感受不到開源的好處。但是我想看到的是大家可以一起改進現有的產品,慢慢營造出社群,提供更好的軟體硬體。我想其中一個困難點是客群大多是藝術家,沒什麼動手改的能力,還蠻可惜ㄉ,諸位藝術家好像也很習慣各家各自握著秘密武器綁住消費者
點名幾個很想看到他們開源的:
* Ableton: 光是有 max 可以製作擴充就跑出一堆好用的東西了,整個都開放讓社群改絕對可以有更驚人的花樣,例如更有彈性的 workflow,不會再給人只適合做電子音樂的刻板印象,你看看 Ardour 都可以隨著需求由社群做轉型和技術支援了
* FL: 如果有開源大概十年前就會有 mac 版了吧
* Max: 看看你之前做的開源 PureData 持續被修改維護到現在換了前端又改進了執行效率還極度 portable,作為升級版的 Max 如果開源保證版的開花,也不會只是 Ableton 的專用擴充視覺語言,拓展到其他 DAW 應該是沒問題的
擅長睡覺
和不睡覺
正在學習高等魔法的 Archer, GameDev
垃圾話與碎碎唸
喜歡瘋子白癡神經病低能兒和獵奇混亂奇葩頹廢不明所以的東西 還有很有個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