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兩週年之際的巴黎會議,
歐洲開始爲美國大選後的不確定性做準備。
需要引起重視的不樂觀訊息有,
烏克蘭仍然缺少彈藥武器,因爲歐盟許諾給的還沒全部給到。
獲得的資金只有30%來自歐洲,如果美國資金斷流,歐盟是否能補上是個問號。
歐盟是否出兵烏克蘭,不出意料的沒有達成一致。
包括德國,剛加入北約的瑞典,和其他多國都不贊成。
Macron沒有說法國的立場,可能是要滿足特定條件才會考慮出兵。
連武器彈藥都跟不上,不排除出兵的說法只是在表現一種姿態。
這時就看到極權專制國家的優勢所在。
俄羅斯可以不顧國內民意,把人強行送上戰場。
北韓可以不在乎民衆饑荒,繼續製造武器交給俄羅斯。
在高度重視人權和民生的歐盟,連討論出兵都算是個大膽的成就了。
20世紀的歷史告訴我們,對於民主自由陣營來說,
不是美國一定要成爲領導者,而是美國不得不成爲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