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香港能否看到】香港導演羅卓瑤憑《花果飄零》榮獲第5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她未有現身台灣會場。領獎代表指,羅卓瑤是香港的導演,在香港拍這部片,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夠在香港看到這部電影。
羅卓瑤以極具個人的詩意風格,呈現香港、澳門百年抗爭與飄零、流亡的命運。片中主角在香港遇上參加學運的女孩男孩,捲入你追我跑、衝撞家長與時勢的危局之中。片中出現催淚彈、社會運動的片段。
領獎代表指,導演羅卓瑤現時身在澳洲,可能世界上只有澳洲和台灣看到她的作品,她是香港的導演,她在香港拍這部片,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夠在香港看到這部電影。//
https://www.facebook.com/pan.lei.7/posts/10159298302423930
【羅卓瑤,與那些別鄉的季節】
Pan Lei:
// 恭喜羅卓瑤終於得到金馬最佳導演,她是一個我們回望香港電影輝煌時代時經常漏掉的人。
她的作品,是我人生重要的電影啟蒙。看成龍、殭屍片、新藝城長大的我,初中看《愛在別鄉的季節》的感覺是畢生難忘的。這闕移民悲歌,調子極度悲冷。
電影中,移民美國後精神失常的張曼玉在紐約街頭親手刺死親夫梁家輝,鮮血染在雪白的民主女神像之上......。電影外,是我的同學朋友一個接一個移民,而我後來也去了加拿大讀書,在當年的移民熱門國家親歷其境。下雪天,走在多倫多的唐人街,我是多少能找著《愛在別鄉的季節》的感覺。
從風格到主題,電影給我太大震撼。對一個初中生來說,那震撼跟看《阿飛正傳》是相若的。從此,電影對我來說不只是個半小時的消遣。
後來,她拍出《秋月》,再次叫我驚訝。這次拍移民,她不是拍外國生活,而是在拍移民潮下一個父母已經移民的小女孩,如何面對一個只有阿嫲的冷冰冰的家,還有一個空盪盪的香港,然後認識一個語言不通、寂寞到要死、漫無目的地在香港流浪的日本年輕人。
香港本來人口密集,但片中的尖東海傍與麥當勞都是一片死寂,小女孩回憶曾經在麥當勞開生日會,好似在講前世的事。那些大膽影像捕捉的時代氛圍,如此震撼,至今仍刻在我腦中。
再來是《浮生》。幾個移民的家庭,橫跨幾代人,踏遍幾個國家,視野更宏大,結構更複雜,把羅卓瑤式的冷調與漂流主題推到極點。看這部電影時,我已在台灣讀書,修過電影課,也看了不少所謂的藝術電影,但羅卓瑤作品對我的震撼不減。
這三部戲,是為她的「移民三部曲」,很精彩,但有點偏鋒(特別是《秋》及《浮》)。我認為,比起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及《八兩金》)更深刻。今天回看,更顯這些執著於離散的作品意義重大。而羅卓瑤本人,早在九十年代就移民澳洲了。
但很奇怪,香港一直很冷待她。多年來,她沒得過重要獎項。十多年前,金像獎選中國百年最佳百部電影,她沒有任何作品入選。她的這些作品,也很少很少被提起了。反而在台灣,我認識不少覺得她的作品非常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