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成功给kindle换区,分享给大家,写得非常详细↓。
https://blog.mokeedev.com/2022/06/1092/
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终于,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让我赶紧保存一下,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因为他怕炸号。
获得资源后,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不得不说《经济学人》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
封面的这篇报道(如图),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另一个就是瞎制裁,对科技巨头的制裁,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
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Rumours about Xi》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他的第三个任期,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经济学人》都有提及,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面面俱到,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
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考研热和考公热,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
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在信息茧房下,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
人家《经济学人》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情感博主,描述她家邻居的“奇葩”生活:儿子儿媳全无业家里蹲(儿子曾经是银行职员,后来失业),还生了三胎。一大家子七口人,全靠老头老太的退休金养活(老头是大学老师,退休金比较高)。
这情感博主的初衷本来是吐槽这家人的“奇葩”,但回复里马上就有人指出,这种家庭模式(老年父母用退休金供养失业的青壮年子女),在三线以下的小城市,已经很常见,而且还在向大城市扩展。原因很简单:老一辈的时候,城市还有造血机能,所以父母们有技术有工作,有单位可以给发退休金;到了子女一辈,当地经济已经凋敝得厉害,年轻人大量外流,流不出去的,基本上没可能找到“体制内”的、报酬和工作环境稍微体面舒适一点的白领职业;而靠体力吃饭的行业,则大部分环境恶劣而收入微薄。如此一来,青壮年子女无业蹲家里吃喝打游戏,全家靠老年父母的退休金养活,当然就成为常态。
更热闹的是,情感博主所提到的“奇葩邻居”故事中的儿子,至少还曾经是有过相对体面的白领职业的,所以他还能结婚生育;近几年失业啃老的人则更年轻,更多应届生,他们大多不打算也没可能结婚生育。后果一方面当然是生育率更拉胯,另一方面,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些充满怨恨而又没有家室之累的“最后一代”,闹起事来恐怕也更无所顾虑。
我以前就说过,有退休金的、有点小产业的老人,才是等国至今还没崩盘的定海神针之一。没有他们,这么高的青壮年失业率,在其他国家,颜色革命早就热热闹闹折腾过好几轮了。——不过,随着等国经济的全面凋敝,如果连他们的退休金也发不出,那么我们很可能就将看到,拿不到退休金的老人,和需要他们的退休金供养的青壮年失业子女,一起上街的盛况。
哔哔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