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学术相关切片! @Retniw@moresci.sale
日常/键政/吐槽等等都会在这个号,moresci的都是我日常学习相关,以及下半年的申请。
所以我自己的态度or本账号讨论相关议题的时候采用的“女的”“女人”的定义(在不做另外说明的情况下):在“出生”和“被养育”时 *被(父母长辈、周围的“人”)认为* 需要生育的、总有一天会怀孕&产生后代的人。
@superdaenis 唉,其实讲魁北克也是会让一些人感觉很糟糕的类比。我们读加拿大原住民问题的时候就会看到,本地人及其反感政府以魁北克为例鼓吹加拿大的多元主义价值观,因为能获得权利的只不过是另一群殖民者罢了
不过如果把观点发挥到另一种极端也罔顾了事实,因为即使在民主国家,原住民争取权利的运动激起声势也是1980s以后的事。美国原住民在1968年捎带着参加民权运动之前,都没有公民权。而彼时的中国,毛泽东已经代表汉族向“少数民族”进行了正式的道歉,“民族平等”写入了宪法,而在另一些领域,比如五大民族可以有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大学、本族语言的电视台,则至今很多国家现在都没有做到。例如即使是现在真正实行了双语教育的地区,其民族语言的课时也高于台湾推行了近三十年的原住民语言课的课时(以后当然就难说了)
本学科里的很多人抱着希望民族立法能随着政治开放与时俱进的愿望,天真的以为即使走得慢,应该也会永远前进。现在完全把以前的路线批倒批臭,怕又要进入另一种可怕的境地,因为洪水之后,大概率弥漫的是新自由主义的逻辑,那对于弱势民族更是敲骨吸髓
把逃走抛弃当成一种光荣正确,去追问你怎么还没有跟着亦步亦趋,这也挺好笑的,就仿佛这世道还可能存在一种万灵解药一般。我都很困惑全世界经历过两年多新冠的折腾,怎么还有人认为自己可能真正通过离开这个区域,来逃离被它波及命运的可能。离开不过是对一些人而言可以增加自己把握命运的空间,的确非常值得去试,但是这不等于就是什么“正确解法”,只是也许可行的解法之一。把这一个解法按在所有可能出国的人身上,又或者把这个解法预设一堆远超过现实的意义,尤其是政治的,是很荒唐的。
卫报今天发的《妈的多重宇宙》文章,导演一开始确实是想让爸爸是主角的,成龙拒绝之后“灵机一动”换了主角,才有了现在的精彩故事。不过他们没提到剧本进度的问题,所以也不知道接触成龙的时候到底到了什么状态,(从第一句来看应该有初步的了。
原文:The Daniels readily admit that if Yeoh had turned down the part, they would have had to start from scratch ... their original idea was to make the husband the protagonist and to cast Jackie Chan, with Yeoh playing his wife. When Chan was unavailable, “something clicked”... and they realised the story would work much better with the wife as the lead.
看到tl上的那个被支付宝冻结学费的帖子,另外想提醒大家的是,也最好不要用支付宝购买国际航班机票或者任何国际交通。疫情前就有很多用支付宝支付、显示付款成功但是那个航司系统没收到的情况,虽然基本上会退款,但是会非常影响出行。
另外就是考虑现在国际航班的复杂性,也不要用大家习惯的飞猪/携程等平台购票,因为它们在现在就等于票代。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查询,但是购买请一定去*航司的官网*,这也是查询机票状态最方便的地方。
任何支付用信用卡是最方便的,国内申请VISA/MASTERCARD不算难。如果是额度不够,宁愿走电汇也不要冒支付宝的险。
当初交学校申请的时候美国还没在国内开学签/同意中国旅客直接入境,当时还需要出境去东南亚搞签证/第三国“洗白”,还是不管不顾申请了,结果刚好赶上了开始学签和NIE。
然后学签刚刚放开就抢到了第一轮面签名额,我和我朋友STEM学科都很顺利当场下签,甚至当时我半年的项目给了五年签。另外的朋友和我来同一个项目还是非敏感专业,大概迟了我3-4周去,结果签证就被拒了(应该是被限制),美领馆给他的信息是出发前一个月再联系他们,最后他非常赶地在出发前不到一周才拿到。
(虽然这么多幸运的反作用可能是在这边遭遇了很多很新闻联播式美国的事…)
八月底就不得不回国了,不知道明年再出来会是什么情况,也不知道到时候的签证能不能顺利…(同track的学姐全部被check,有一个不得不defer了半年)走一步看一步吧,动起来然后不要想why和what。
最近在各个平台上刷到的申请新护照/换发护照需要的材料,多到好吓人…虽然看大家说这些材料都需要“上交存档”,但是我事实上非常怀疑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存在,更可能只是每个地方当地为了能“推脱责任”而转移到申请者头上的麻烦。
纯粹个人猜想,感觉容易程度会是 申请人数居中&不那么死板的小城市(不至于完全不了解而过度限制/人太多而加大压力)>大城市/省会城市> 北京(?)>其他小城市。但是如何识别出第一类城市又太靠生活经验和感受,而且跑到一个不居住也不是户口所在地的小城市办反而有点更“可疑”。(所以感觉有点看运气…直到现在也觉得我是赶上了很多好事)。总之感觉还是需要先办好护照,实在不行的话可以试试申请一些秒过的海外学校… (2/2)
不开心就去soul啊—